.png)
.png)
我总是时不时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。
小学时候的家庭作业中,语文作业总会有一项是“默写”:在家长监督下,学生默写出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,然后家长签字。 我有时候真的会默写,但有时候图省事就自己照着课文抄下来,抄的时候还会故意写错几个字,加上一点涂改痕迹。 我爸也为了图省事,默不默写的,只要我给他签字他都会签。 有次他从抽屉里随手拿了个红色圆珠笔签了字。
第二天,老师批改作业的时候我被老师叫上讲台。我以为我的假默写被发现了,有些紧张,同时心里想是怎么被发现的,不应该啊。 上台后老师说:“这是你爸的签字?” 我:“嗯。” 语文老师:“你问问你家长有没有教养”说着把作业本丢给我。
我当时小学二年级,还不知道“教养”这个词,但从语气里听出是不好的词。一头雾水的回到了座位。
回家后,我也没想明白这个事,麻烦的是老师说让我问问家长,我怎么问啊?我想想,还是怎么知道的就怎么问吧。 “爸,今天老师批改我作业的时候生气了,让我问你有没有教养” 我忘了我爸是怎么回答的了,印象里他也是一脸懵逼。
过了好多年吧,有一次我忘了是在哪里看到,才想起来当年的这句“你问问你家长有没有教养”是出于什么原因。 当年老师愤怒的表情、父亲一脸的茫然以及自己满心的委屈,都在脑海中一一浮现。这个故事往深了想想,可以看做是源于文化认知上的差异。父亲作为一个初中学历的工人,在他过往的生活经历中,或许从未接触过这样的文化禁忌,他只是单纯地为了图方便,随手拿起抽屉里的红笔签了字 ,却没想到,这一不经意的举动,在老师的文化观念里,竟被视为缺乏教养的表现 。
这让我不禁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其他场景,不同的习惯、教养和文化背景,常常会引发各种各样的观念矛盾。就像有些人特别注重家庭卫生,认为进家门必须换上专门的家居服,而且坚决不能穿着外裤坐在床上,他们觉得这是保持家庭整洁的基本要求 ;而另一些人则相对随意,觉得这些要求过于苛刻,在他们看来,生活不必如此拘谨 。还有些地方的民俗习惯,甚至要求鞋子都不能进屋,必须放在楼道里,这在不了解这种习俗的人眼中,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 。甚至有人会觉得占用楼道空间放鞋才是不讲文明的表现。
回到我童年的这个故事,父亲虽然学历不高,只是一名普通工人,但他在签名这件事上,并非是故意为之,他只是按照自己一贯的习惯行事。他也曾默默练习签名,从他认真练习的态度就能看出,他并非不重视,只是真的不知道红笔签字的禁忌 。现在我年龄也不小了,有些小事也会有父亲当年的局促。因为成长环境不同产生的尴尬。 这不是我的错,我从小到大没有人教过我这些,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自己给自己做晚饭了——芝麻酱兑水后用馒头沾着吃。想想也会替当年的爸爸感到委屈。
很多事,很难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,这不过是两个生活背景、文化认知截然不同的人,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。 我特别能理解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开头的这段话,因为这段话,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在我心中自动加1颗星。
在我年少无知、不谙世事的时候,父亲便给了我一个忠告,这个忠告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旁。
“每当你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,”他对我说,“你一定要记住,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你的那些优越条件。”
问了豆包红字签名是不是不好,豆包说:在中国传统文化里,红色笔(尤其是朱砂红)常被用于书写逝者姓名或墓碑文,称为 “朱笔”。日常用红笔签字,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一场景,造成心理不适。